書店去了哪裡/ Where have all the bookstores gone?

書店「買書」很貴,這話聽起來很弔詭。出版社向來沒有送書給書店的習慣;他們會送書給知名作家、給名人,給部落客、youtuber,就是不會送書給書店。書店「花錢買書」也是合情合理。但書要抵達我們手上,卻比一般讀者還難。譬如說,我們一定要通過經銷商,折扣要被剝削一點點;書要到小書店的手上,折扣就是高一點點。我們甚至比不上博客來給的會員日折扣——超級夢幻66折。

想來確實很心酸。書店經營不易,出版社當然也是。但若未意識到書店與出版業的合作關係,出版社仍認為書店有義務幫出版社行銷書籍(只為了區區一本書3折的利潤,而經銷商又從中獲取1折的利潤),書店與出版的依存關係將不再親密,彼此的危險平衡恐將失衡。而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讀者和作者,想必也逃不掉成為某種程度的受害者。

最終,書店一定會消失。有理想的書店一定會消失,注定要消失。一旦實體書店從人們日常的生活中消失,書的文化功能就失去了,只剩下實用功能。當我有需要獲取書中販售的知識時,我才願意花錢買書。而若是可以免費就取得這些資訊/知識,或許也可以不要「書」,只要有免費的資源平台,誰要花錢買書、屯書?(悲哀的是連書店人想著也幾乎被說服⋯)

前日看到臉友問:「為什麼沒有書店規定客人一定要『買書』才能進入的?」也就是買「門票」的概念。對啊,為何沒有?我來回答一下,因為怕最後連一個客人也沒有。別說我平常動不動就愛誇口,其實我也是怕一個客人也不進來書店的。設很高的購書門檻、要求客人來書店一定要買書,我想那只會是想像的烏托邦。現實是,你必須撐住,想辦法撐住,如此「書店」這個名詞得以在我們存活的世代裡繼續存在。

至於書店怎麼活,每家書店都得有自己十八般武藝的獨門功夫。做麵包的做麵包、賣水餃的賣水餃、煮咖啡的煮咖啡,當今的書店已經是某種程度的「跨領域」工作。或許有些書店老闆正是每年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「藝術相關」之不務正業者,這些人在社會裡找不到自己的位子,苦無安身之處。不如,就開書店吧。但是去哪裡開書店呢?去偏鄉、去海邊,去鳥不拉屎、人煙罕至連鬼都不來的鬼地方開書店。所以,大家都被迫往遠處移動、往高處搬遷,能搬多遠就多遠。

曾幾何時,我們只剩下二樓書店、十樓書店、地下書店,再也沒有一樓書店了。在整個高度發達的城市裡,我們不再「路過」一家書店,我們無法在城市的水平視界裡「看見」一家書店。書店開始隱藏於某處,必須費力地去搜尋查找、規劃路線,你才能好不容易抵達一家書店。書店正在從我們活著的時代生活裡消失,然而沒有太多人在意。國家不在意、社會不在意,城市不在意、地方不在意,學校不在意、家庭不在意,你不在意、我不在意。

幾年之後,或許我們都將遺忘。忘了書店的存在,書店的曾經存在。我們甚至不再詢問:「書店去了哪裡?」(文 /j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