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得見的臺灣史:空間、時間、與人間【發現新臺灣典藏套書】

NT$1,470

作者: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-策劃;蘇峯楠、陳怡宏、石文誠-主編
出版社: 聯經
出版日: 2023-09-07
ISBN\ISSN: 4711132384031
開數: 18K
平/精裝: 平裝
頁數: 868

描述

內容簡介

《看得見的臺灣史:空間篇、時間篇、人間篇》
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與研究之集大成

完整呈現博物館歷史學的新高度

 

【空間篇】

橫跨 500 年、30 幅珍貴全彩地圖

以全新角度認識臺灣歷史的面貌

 

「臺灣」是什麼?

從島嶼到海洋,從城市到鄉村,從山林到平原,《看得見的臺灣史》系列第一冊「空間篇」,以30幅獨特的地圖,探索不同尺度、不同面貌的臺灣,探索從16到21世紀,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島嶼國度,為它的外部與內部劃出政治的、族群的、文化的界線;島嶼上的人們又如何不斷突破和跨越界限,創造出多元而豐富的生活空間。

本書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,訴說地圖與地圖背後的故事,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,除了介紹地圖的來龍去脈,更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、人物或圖像細節,進行深入分析,從17世紀以前島嶼逐漸浮現的身影、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,到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,與二戰結束至今的多元表述,讓我們對500年間的臺灣,有了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。

有些地圖帶我們進入城市、街區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;有的彷彿觀景窗,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,展現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;有些地圖全力追求「精確」與「完整」,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不少歷史細節,有些地圖卻不乏有虛幻之景的存在。隨著政治上的開放,更有些人使用地圖,傳達自己的聲音與意見,見證了臺灣愈來愈寬廣與自由的未來道路。

 

【時間篇】

4大主題、30件珍貴文物

看見臺灣史中的時代、生活與節奏

 

歷史是關於人的故事,而尋常的物件,從帳本和日記,到證件和行李箱,多年之後,都可能成為重要材料,讓人發現「原來過去的人是這樣生活的」!

《看得見的臺灣史》系列第二冊「時間篇」,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,以30件精選文物,帶著我們一起探索,大時代如何影響小人物。

不同時代留下日常物件,記錄各個時期的女性生活:從清代富家嫁女兒的帳本中,可以了解「嫁妝」、「婢女」的運作;過去對於「女主內」的期望,則反映在日治時期女學生的畢業紀念帳上。

為了平定民亂,清朝官方在地方團練立功前,便會先頒發功牌攏絡利誘;臺灣的戒嚴體制,既壓制組織反對勢力的政治權利,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,黨外人士留下的物件見證了前者,而臺灣宵禁時的通行臂章,以及戰地政務下馬祖漁民工作節奏的紀錄,則具體呈現了後者。

人們的日記與課本,訴說政局變化下學習新語言的掙扎;家譜和墓碑,代表著對於家族的多樣理解;而各種以「紀念」或「紀錄」為名的文物,則呈現對於歲月流轉的複雜觀點……讓我們跟著文物,一起探索臺灣史上曾經真實活過的人們,重溫他們生活中的分分秒秒與日日夜夜!

 

【人間篇】

一場紙上特展,展出人間的故事

看見臺灣史中的打拚、歡笑與血淚

 

有時,大時代的浪潮襲向每一個人;也有時,一個人可以開創一整個大時代。

有時,人們會彼此對抗與仇視;有時,人們卻能互相理解與合作。

《看得見的臺灣史》系列第三本「人間篇」,臺史博館員們再度聯手出擊,共同研究,以30件精選文物,探索臺灣史上的人物與人群,講述人們經歷的人情與世事──

在二二八事件挺身而出、卻慘遭殺戮的陳澄波,死前想對家人說什麼?隻身來臺的「反共義士」們,心情真的如官方宣傳般,如此義無反顧嗎?

打造「臺灣名產」的匠人與工人,以及第一代的「運動國手」,怎麼一起讓臺灣走向世界?十九世紀來臺的傳教師,和二十一世紀來台的外籍移工,各自又如何讓世界走向臺灣?

又比如,原住民族的歷史,不論是被外人攻打和屠殺的故事中,還是與外界交易與交流的過程,也都具體呈現在各個文物當中。

讓我們跟著文物,一起探索臺灣史上的人物與人群,如何面對時代,抵抗時代,創造時代。

作者簡介

策劃單位簡介
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

位於臺南。為了書寫、蒐藏臺灣的歷史與記憶而誕生,2007年成立、2011年開館,已累積近15萬件典藏、推出超過100檔特展,以「大家的博物館」為己任,努力摸索著島嶼上不同人們的觀點。館藏文物最大的特色,是反映了臺灣許許多多重要的歷史時刻,以及人們如何在臺灣生活的物件,有時會令人感到奇特、惆悵或者懷念,每一件文物都有著獨特的溫度感與背後的歷史刻痕。

 

主編簡介

蘇峯楠

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,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,研究專注臺灣史、地圖史、歷史地理、圖像研究、物質文化。有《紫線番界: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》、《地輿縱覽: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》等地圖史料解讀整理成果。

 

陳怡宏
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典藏近用組組長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,研究關注日治時期臺灣史,近期專注乙未之役非文字資料解析議題。有〈戰爭的再現:一八九五年乙未之役駐守臺南時期劉永福抗日形象〉、〈近現代臺南鄉土研究的成立與變遷(一九三〇─一九六〇年代)〉等著作。

 

石文誠
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。博物館的工作目的是要跟眾人的生活產生更多的關連與影響力,我們的館藏與書寫,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?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寫完。這是「博物館歷史學」所需思考與面對的。

商品評價

目前沒有評價。

搶先評價 “看得見的臺灣史:空間、時間、與人間【發現新臺灣典藏套書】”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