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
內容簡介
當夢想殞落、關係斷裂,一個人如何重建世界?
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‧漢德克
‧全新譯本,德文直譯:最貼近漢德克的實驗風格‧
虛幻、超現實……文字的魔域
寂靜、喃喃自語……情感的深淵
「夢想是如何停止的,大家通常會記得一清二楚。
至於夢想是如何開始的,幾乎沒人記得!」
一名孤絕的藥劑師,如何為了蕈菇痴狂,離開世俗構築的框架,走上無人理解的道路。在漆黑靜謐的小徑,他是否還有辦法尋覓到一絲的光明?
塔克桑,一處偏遠、幾乎沒有遊客的郊區,住著一名神祕的藥劑師。藥局是他唯一的堡壘,他日復一日開藥、指引病人,下班後,他不與病人招呼,不與妻子互動、不交談,各自棲居在住所。
直到他遇到兩名人士──詩人與曾經輝煌的奧運選手。他平淡的生活發展出奇異的改變:一名女人在暗夜中襲擊他;一場特殊的慶典正舉行著,他甚至找到了離異的家人。種種劇烈變化,使得他一度喪失語言的能力。而沒變的是,不同種類的蕈菇仍致命地吸引著他。
「我時常想,會不會是我對蕈菇的熱情,拆散了我與妻子?」
藥劑師告訴敘事者,這是一個關乎冒險與愛的故事。
而探險與愛的本質,必得穿越黑暗,挖掘深處。
彼得‧漢德克的語言冷靜帶有詩意、抽離表層情感,情節發展與文法遣詞,也經常背離大眾習慣的常態。然而,正是種種實驗、挑戰,使得漢德克的小說別具令人駐足並深思的特性。
《在漆黑的夜晚,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》之中,漢德克結合超現實、怪誕等氛圍,探索人與人之間,時而猛然斷裂、時而又瞬間接起的連結。在虛妄底下,顯露人們最真實、最純粹的渴求。也是一場尋回自我存在意義的偉大冒險。
「說故事,正是藉由陳述『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』這個句子,來嚮導自己,離開自我緘默的密室。也於是,將一片寂靜地域,一再原地流轉,正是對此寂靜,最強悍的離境。」──童偉格(作家)
「很多地方都會忽然出現類似魔幻寫實的文句或場景,像是烏鴉忽然會說話,或是類似電影《地下社會》的荒謬慶典場面等,會像蕈菇一樣一個一個突然冒出來。可是隨著旅途的進程,小說文字愈到後面,愈是清澈,彷彿藥劑師經歷這段黑夜的靈魂之旅,找回愛的能力的同時,他看待世界的角度,變得更清楚及肯定【……】我相信閱讀《在漆黑的夜晚,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》,就是一趟找回感受能力的靈修過程。」──耿一偉(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)
「藥劑師從在漆黑的夜晚出發,離開了安靜的房子後,冒險的一切語言都失能了,世界剩下蕈菇,無窮無盡的蕈菇,大自然成為了一切的能指,作為對於現代世界的反抗。世界的意義只在於個人的視野以及興趣當中,只要幻想當中仍有未接觸部落,則處處皆為詩歌。」──沐羽(作家)
名人推薦
作家/童偉格、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/耿一偉──專文導讀
作家/沐羽──專文推薦
白樵、朱嘉漢、言叔夏、曹馭博、廖偉棠、鄭琬融、鴻鴻──聯合推薦
好評推薦
「漢德克嚴謹的後現代敘事風格,在這部小說中依然豪不妥協地保持著嚴肅的精神。」──《出版者周刊》
「漢德克掌握了戰後時期最偉大的德語行文風格之一,一種如河流般深沉、敏捷、與潮流背道而馳的修辭。」──《紐約時報書評》
「在這本精彩的書中,沒有什麼是可以預測或猜測的;每一頁都有新的情節和詩歌風格的驚喜。」──《今日世界文學》
作者簡介
彼得‧漢德克(Peter Handke,1942──)
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。
出生於奧地利,著名小說家、劇作家。1961年曾於格拉茨大學攻讀法律,1965年退學。24歲即發表著名劇本《冒犯觀眾》,引起廣大迴響。他是當代德語文學重量級的作家之一,曾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,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,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,被譽為「活著的經典」。作品風格以實驗性的語言著稱。
作品產量眾多,小說有《夢外之悲》、《守門員的焦慮》、《左撇子女人》、《在漆黑的夜晚,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》及《水果賊》(暫譯)等,其中多部曾改編成電影,如《守門員的焦慮》為與文‧溫德斯合作改編;《左撇子女人》則由漢德克本人執導,並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提名。
譯者簡介
彤雅立
著有詩集,譯作若干。以翻譯、研究與寫作為業。德語譯作包括《夢外之悲》、《園圃之歌》、《帕帕拉吉!劃破天空的文明人》、《馬克思、愛情與資本論》、《分裂的天空》與《卡夫卡中短篇全集》等。
商品評價
目前沒有評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