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
內容簡介
「碎片、垃圾、用過的郵票、玩具,這些邊緣、過時和短暫的東西,都在本書裡獲得獨特的地位。」──《洛杉磯時報》書評
「本書的主旨是,即便無望,也要義無反顧地在既存事物的威力下,鑄造強硬的自我,一種『沒有所棄,就沒有所得』的原則。」――阿多諾
「幸福就是能認識自己而不感到驚恐。」――班雅明
邊緣人、失敗者、廢墟控、戀物癖的知音,永遠在現代性與舊時代邊界徘徊的哲學家。
每當社會經歷重大轉變的時代,人類總背負著沉重的失落感,總想要拋棄觀念與概念,而回到事物中去感受真實世界,甚至產生懷舊、復古的情懷。而班雅明創作本書的1928年,德國正是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治與經濟的轉變時期。
本書是班雅明眾多著述中最貼近大眾的一部。當中充滿他對微小事物或看似平凡景象的細微觀察,有些篇章就像即興蹦出的謎題,用隱喻表達出無以言說之物:
「想要瞭解一個人,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抱希望地愛著他。」
「破舊信封上蓋了郵戳的郵票,其訊息往往比信件內容還多。」
「在報紙出現後,人們就喜歡豎著看文字,而電影和廣告則蠻橫地迫使文字立正站好。」
「孩子的抽屜就像藏寶庫一樣,整理了就會破壞它。」
這些文字片段所呈現的新世界(或舊日子),能撫慰被邊緣化、疏離而充滿困惑的現代人。班雅明曾經感嘆攝影的可複製性令藝術的靈光消失了,但如今連底片攝影都也變成老派的興趣。他作為時代交會的觀察者,其作品就是如此歷久彌新、在新世紀仍可得到無數漫遊者的共鳴。
作者簡介
華特.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,1892-1940)
德國哲學家、文化與藝術評論家,其作品包羅萬象,對於古典藝術與大眾文化的演變有其獨到的觀察,其代表作為《德意志悲劇的誕生》、《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》。
譯者簡介
王涌
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藝術學博士,卡爾斯魯厄(Karlsruhe)造型藝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後。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藝學美學研究中心教授。
商品評價
目前沒有評價。